2025-01-15
最后,黄守道在《微电机》上发表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无轴承电机悬浮子系统仿真研究,展示了他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创新思维。
申请和获得16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
近年来,黄守道教授主持和参与了超过1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他的突出贡献得到了认可,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10篇被EI收录,4篇被ISTP收录。此外,他还拥有5项国家专利,为团队带来了3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
浅谈新能源技术论文篇一 论新能源发电技术 摘要:本文从全球能源的现状,介绍了中国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发现中国新能源发电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介绍了风力发电系统和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两种新能源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新能源安装容量达到7000万kW,居世界首位,并网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409万kW,同比增长44%,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1%。其中,风电并网容量约占并网新能源装机总量的85%。
- 放射性废料:核能产生的放射性废料处理和处置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技术创新:新一代核能技术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和第四代核电站的研发,有望解决现有核能的挑战。综上所述,生物质能和核能作为两种具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其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
新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众多类型。这些新能源普遍具有环保、资源丰富等优点,尤其是核能和太阳能,对环境影响小,且资源几乎取之不竭。核能技术分为核裂变技术和核聚变技术。
新能源作文初一 篇1 走在22世纪的大街上,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能源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能源是人类和地球生存的保障,但石油等能源越来越少,寻找新能源成为人类的重要出路。地球上的海域面积广阔,占总面积的因此,科学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提取新能源的海洋上。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正日益加速。本文将重点探讨两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能源:生物质能和核能。
风电技术论文3000字篇一 促进风电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风电发展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风电发展这方面发现了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从促进风电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方面来研究研究。
绿色和平组织和欧洲风能协会2002年提出了《风力2012》报告,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世界风力发电将达到世界电力总需求量的12%,我国电力发展“十一五”发展纲要中也指出,中国的风力发电将占世界风力发电总量的14%。风力发电与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比较,具有单机容量小、可分散建设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支持,风电产业呈现出以下趋势:- 风电技术不断进步,包括风机设计的优化、大型化以及海上风电的发展。- 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竞争力不断提高。- 风电并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风电更易于融入电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际合作加强,跨国风电项目增多。
此外,甘肃、新疆北部及松花江下游也属于风能丰富区,适合发展风力提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小型风力发电作为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措施之一,主要研制、开发和示范应用小型充电用风力发电机,供农民一家一户使用。目前,1 kW以下的机组技术已经成熟并进行大量的推广,形成了年产1万台的生产能力。
利用深井风力提水机组为牧民和牲畜提供饮水或进行小面积草场灌溉,对于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甘肃、新疆北部及松花江下游也属于风能丰富区,适合发展风力提水。
要提高我国风力发电应用的技术水平,需要不断增进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学习其先进技术,只有清楚彼此差距,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风电技术水平。我国提出,到2010年风电装机要有80%的国产化率,必须在技术上占领竞争制高点。
- 随机性与规律性:短期内风速可能随机变化,但从长期和宏观角度看,风能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可以预测和利用。 风能开发利用现状 当前,全球风能开发利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风能视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风电场的建设遍布沿海、平原以及山区等地,展现出风能开发的广泛适用性。
我国陆地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北部这“三北”地区,技术可开发量占到全国陆地风能总量的95%以上,我国风能资源基本上与用电负荷逆向分布。在风能富裕集中的“三北”地区,电网建设规模相对较小、且用电负荷有限,风电出力很难就地消纳。
在知识工程和分布式推理方面,何教授的《基于本体的分布式实例推理技术研究》在《计算机仿真》第2期发表,而对风力机结构的振动分析,《风力机结构耦合振动分析》则见诸于《中国机械工程》第1期。这些论文反映了何玉林教授在机械工程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和持续创新精神。